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西北书画艺术网 > 新闻动态 > 梦回楼兰:章草系列之楼兰残纸

新闻动态

梦回楼兰:章草系列之楼兰残纸

关键词:

西北书画书画艺术

2015-04-20

 提示点击↑左上角"西北书画艺术网"即刻关注 免费订阅!右上角分享 收藏

 

 

楼兰文书残纸是指在楼兰遗址发现的墨书的残纸和木简,残纸中有西晋永嘉元年(307)和永嘉四年的年号,这批残纸当是西晋至十六国的遗物,其内容除公文文书外,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,书体除介乎隶楷之间的楷书外,还有行书和草书,这些残纸是研究魏、晋、十六国书法的宝贵资料,不但使我们得以窥见晋人的真实用笔,而且为研究当时书风的演化提供了实证。


 


 


 

  在楼兰遗址,除木简外还出土有魏晋时期的文书残纸,其中纪年最早者为三国魏嘉平四年(252年),最近者为西晋永嘉四年(310年)。楼兰虽远在西北,但当时却很繁荣,又地近河西,与内地颇多交流,其文化受中原影响亦大,故此地出土的晋人残纸实物,理应反映当时的书体风貌。楼兰残纸墨迹,内容包括公文、律令、纪事、名册、信函、收据、草稿、医方、日记等等,除了平羌史料外,其书法文献价值特别大。这些墨迹故物,使我们冲破久远的历史暌隔,走近魏晋现场,识得魏晋风度,识得当时章草书法的真容。
 

  实物研究,胜过任何理论的推导,这些残纸充分显示了魏晋期间书法艺术的实践水平,从中我们不难寻味此时的书体演变的具体情节。


 


 

楼兰残纸


 

  楼兰残纸中,不乏章草书法的佳作,其丰富多姿而不单调一律的章草风格,的确令人大开眼界。

  残纸中书风有与陆机《平复帖》相仿佛者,如“十二月…无达言”手札残片和“其颜色也……”文稿残片。它们之间,虽然所处地域不同,书写者的身份不同,但二者的点画、线条、使转、笔趣、墨味等之间所流露出的气息却极相类,只是陆机《平复帖》相对而言更加规矩、更加完善、更有文气罢了。想来,它们的书写年代应相去不远。董其昌跋《平复帖》曾云:“右军以前,元常以后,惟此数行,为希代宝。”(《墨缘汇观》)假如老先生见到这些残纸墨迹,又不知如何快意。


 


 

残纸《十二月...无达言手札》与陆机《平复帖》


 

  书法家启功在《论书绝句》中盛赞楼兰残纸说:“风流江左有同音,折简书怀语倍深。一自楼兰神物见,人间不复重来禽”,并说残纸“其字迹体势,虽互有异同,然其笔意生动,风格高古,绝非后世木刻石刻所能表现,即唐人响拓,亦尚有难及处”。面对残纸中的“(无)缘展怀,所以为叹也”一行字,启功赞其“下笔即如刀斩斧齐,而转折处又绵亘自然。乃知当时人作书,并无许多造作气,只是以当时工具,作当时字体”。


 


 

残纸《九月十一日手札》


 

  “古物出土,近年于金石之外,如甲骨、漆器、陶瓦、蚌壳、皮革之类,多不可枚举,无论粗精,莫不精神超逸、位置自然。”以当时笔写当时字,书体实践和变化的规律就是这样。的确,这些出土的实物资料,把我们从理论与想象中,拉回实际。


 

  把阁帖中索靖《七月二十六日帖》与残纸“五月二日济白……”残札作对比,墨迹与刻拓虽然有别,但形全神似。另有残札“此月十四日”,与“五月二日济白”残片应出自一人之手,虽极皱损,然其形貌与刻本《十七帖》比较,笔法有过之而无不及处。至如“九月十一日”字样残纸,与王羲之《孔侍中帖》之“九月十七日”字样如出一辙。这些,均足以启发我们思考书法艺术的本性与创新的规律。
 


 


 

残纸《五月二日济白手札》与索靖《七月二十六日帖》


 


 

残纸《此月十四日手札》与王羲之《十七帖》


 


 

残纸《九月十一日手札》与王羲之《孔侍中帖》


 

  “用笔千古不易”,元代赵孟頫的这句感言,指出塑造点画时用笔的客观机理,无外乎中锋、侧锋、偏锋以及轻重、藏露、快慢等运动方式。用笔的千古“不易”,道出了用笔的真谛,既是不可改变、更易、替换,也是不简易、不容易。

  残纸中书体相当丰富,除了章草,尚有楷隶、行楷、行书。试把残纸与汉简对比,同中有异,汉简虽也有杂体,但仍感严肃,晋人残纸则要解放得多,这无疑与书写材料的规定性有直接关系。纸帛比竹木质地要软,吸水与受墨力更强,当然在行笔成形上要发生差异。更有甚者,残纸已是流美纯熟的行草、今草。几种书体和睦相处于一纸之内,在当时是平常事,在今天欣赏起来,却颇能感到个中的笔意与墨趣。有的虽是章草体段,但收笔回锋含蓄,已呈今草势态,如“羌也既不能”、“复画日而数”纪事残片。


 


 

残纸《五月二日济白手札》


 

  谈到反映晋人书法实况的楼兰残纸,令人想起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“兰亭论辩”。那段关于书法研究的故事;不光是因为楼兰残纸实物可以给论辩《兰亭》的真伪提供有效的佐证,还因为“兰亭论辩”其实围绕着一个主题——“隶书笔意”。“隶意”明显,或者暗含,是章草的命脉所在。二十多年后,沙孟海再论“兰亭论辩”,认为“这件事关键在于写与刻的差异”,指出“一切碑版,写手与刻手应该区别对待”的新思路。


 


 

残纸《十二月...无达言手札》


 


 

残纸《此月十四日手札》


 


楼兰残纸


 


 

楼兰木简


 


 

楼兰木简


 

 


 


 

长按下面二维码,添加:西北书画艺术网公众号

或者在微信里--公众号--搜索--西北书画艺术网--关注即可

 

联系方式:微信通讯录--添加朋友--搜索317518034--添加即可

联系人:西北书画艺术网 曹兵

 


 

我要评论(114生活网会员可直接登录,如果还不是114生活网会员,请点击注册新用户!
  • 评论内容:
网上有害信息举报
x

填写举报信息

提示:请填写您的实名信息,中国114黄页承诺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